【訪談摘要】
2012年4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方漢奇教授在明德新聞樓接受圣才教育專訪,談中國新聞傳播史的發端、演變與前景。
方教授以自身60余年教學、研究的經驗和體會,闡述研究、學習中國新聞傳播史的目的、意義和重要性,對《中國新聞傳播史》這門學科的教學與學習分別給予了指導。同時,方教授對圣才教育錄制、傳播高校經典教材多媒體課程給予充分肯定與贊賞,認為通過網絡傳播名校名師名課,可以讓更多民眾接受優質教育資源,而且非常可行。
訪談結束,方教授欣然為圣才教育作了兩個題詞:“發展網絡教育事業,傳播優質教育資源”,“發揮網絡教育優勢,傳播名師精品課程”。
【嘉賓簡介】
方漢奇(1926——)廣東人。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首屆召集人、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著有《中國近代報刊史》(1981)、《報史與報人》(1991)、《新聞史上的奇情壯采》(2000)等,主編有《中國新聞事業簡史》、《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三卷本)、《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三卷本)、《中國新聞傳播史》、《大公報百年史》等。曾三次獲吳玉章獎,一次獲高校文科優秀教材一等獎、兩次獲北京市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一次獲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1984年被評為全國一級優秀新聞工作者,1987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87、1997年兩次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1991年起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訪談全文】
[主持人]:方老先生您好!您對網絡什么的還是會了解一些吧,您當年的情況是?
[方教授]:網絡是一個信息時代的產物,以前沒有,最近幾十年引進,而且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引進到教育系統更晚一些,它促使教育打破了原來的那個框框,離開了校園可以遠程的來,實現了優秀的高等教育資源的共享,所以它是一個非常帶有現代化科技含量的一種教育手段,是一個很值得關注也是一種在實踐中得到很大發展教育模式。
[主持人]:您當時在這個學校里面接觸互聯網,還是最早的一批老教授之一吧?
[方教授]:這也說不上吧,不過我是在92年開始知道互聯網的。咱們中國開始有互聯網是87年,第一個互聯網是87年,我92年開始知道的,我96年開始換筆(電腦辦公),98年開始上網,到現在也有那么10來年的上網和用電腦的經歷。但是,網絡教育這一塊接觸的比較少,主要是上網用電腦去寫東西,存儲,上網去搜集一些資料,存儲一些資料。
[主持人]:然后發郵件還有微博是吧,好多粉絲他們提一些問題,您也會及時的給他們回答。因為我們也了解,也看了,好多學生問您問題,您也會盡力的給他們回答。
[方教授]:也是一種出于這個去探索去觀察,因為這是一個新媒體新事物,我們是研究新聞傳播歷史的,新聞工作者是時代的記錄者,是社會的守望者,我們研究新聞史的和從事這方面教學和研究的,我們是新聞事業的守望者。新聞事業已經出現了大量的新媒體多媒體,因此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所以我出于這樣目的去觀察一下網絡這方面的活動。
[主持人]:然后您是從事新聞傳播史這方面研究的,現在好多學生他就覺得實踐很重要的,他并不是特別關注歷史這一方面。對于這樣的現象,您看歷史它的重要性,對于以后的實踐和學習其他一些方面的知識有什么樣影響。
[方教授]:不重視歷史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行為,或者說是一種思維,歷史是個非常重要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過去、關注現在和關注未來;歷史可以知興替,可以以史為鑒,可以從歷史當中得到一些借鑒和教育;可以使我們變的聰明一點,可以使我們能夠發揮好的可以減少一些不好的,可以使我們變的更有前瞻性。
[主持人]:您主編的《中國新聞傳播史》由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然后現在許多高校都在用。但是好多學生吧,他有的一些學校資源不是特別好,所以我們現在正在籌備來錄制這個網路課程。然后啦因為這個網絡課程可能會顯得刻板些,或者說課堂不是特別活躍,您對老師來講這門課程的一些要點問題給我們說一下,然后再說一下學生學習的一些重點。
[方教授]:首先這么說吧,歷史課是很重要的。新聞史具體來說,它作為新聞工作者也是必須具備的這方面知識。我們可以從新聞史的學習當中發現一些好的傳統,我們把它繼承下來。 你譬如當前很多媒體,各種媒體都在強調要走專干,這就是歷史上的新聞工作者一種好的傳統的回歸。實際上過去好的新聞媒體好的新聞工作者,優秀的,都是這么做的。這個學新聞學的從業人員或者學生,當然要掌握新聞理論也需要一定的新聞實踐,這方面的訓練比如業務課程,實務這方面的課程,但是他必須學新聞史。他學了新聞史以后,他可以從歷史當中,一個是繼承好的傳統,一個是可以得到很多借鑒,把好的經驗傳承下來,把一些這個不好的經驗屬于教訓的東西,我們可以揚棄,可以避免去犯,在歷史上曾經犯過的那些同樣的錯誤。所以,學新聞史,對于一個正在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新聞工作者,對于未來的新聞工作者,新聞院系的學生,或者有志于從事新聞傳播工作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程。
那么具體說到《中國新聞傳播史》,人大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書, 應該說他是在眾多的中國新聞傳播史教材當中,相對編的比較好的這么一部教材。首先,他集中了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兩個新聞學院,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教學力量最強的兩個新聞院校,集中了這兩個院校新聞史教學的主要骨干力量;然后,再結合一部分在第一線從事新聞工作的一些研究人才,共同完成了這樣的一部教材。而且,他從這個先秦兩漢一直下限到2008年,把整個中國2000多年的新聞傳播的歷史,當然是厚古薄今了,古代部分只是很少的字數,這樣系統全面的把這方面的知識,它的傳統它的經驗它的教訓,都非常完整的編進了這部教材。所以說這部教材出版以后,還是比較受關注的,也是反映比較好的。
[主持人]:老師在講述這門課程的時候,他們應該注意一些什么問題?
[方教授]:從事新聞史教學的老師,他應該是對這門課程相關的教材,和教材相關的背景這方面的知識,掌握的非常充分,非常全面的。過去講教學有所謂的“十桶水”和“一桶水”,你給學生一桶水 ,你自己要預備十桶水。所以從事這方面教學的老師,他應該對于這個領域的相關的研究成果,相關的歷史資料,它的一些重點,非常熟悉,他應該是在課堂上可以非常有把握的去進行這方面的教學。
[主持人]:那我們作為學生如果去學這門課程,哪些是比較重要的部分?
[方教授]:這本教材60多萬字,學生一般的來說先有個預習,然后通過課堂教學這個環節,在網絡教學就是通過網絡,接受遠程的課堂講述,看錄像,通過教師的講述掌握一些重點。教師他也不可能小貓吃小魚,把所有的東西都在課堂上去講述,這個也不可能的。
一般的情況下,新聞史的教師是抓住點、線和面,面上的情況,然后一條歷史的長河,這條縱線,它的發展的各個階段,然后一些重點,他在講課的時候都要考慮到。整個歷史長河這條線,歷史發展的整個宏觀的過程的把握,一些重點的和面的展開。
那么學生也是這樣,學生對教材進行預習之后,通過聽課,他能夠對歷史長河發展過程有個基本的了解,然后對于一些重點的面上的和點上的具體內容有一定的把握,這個就行了。然后你不可能把整個60萬字你都記下來,不可能,教師也不可能。這個只是你通過教和學環節,你知道了“門牌號碼”,大概記得有關新聞史的一些重大的事件,重大的人物,重大的戰役,有個大概性的了解。提起來都知道,然后具體的再去查書,你知道“門牌號碼”就行了。這個一般的教師除非他是從事這個專業教學多年,他掌握的情況比較多,一般的情況一般的教師也是抓住線點面。學生也是這樣,學生更不能要求他,對每一個新聞傳播學方向的學習者,都非常熟練。熟悉的掌握這些情況,他知道一個梗概,必要的時候去查書,他知道到哪里去查,他知道這個線索是在哪兒,“線頭”在哪,然后去拽那個“線頭”,就行了。
[主持人]:這就是教授一個方法。
[方教授]:就是知道“門牌號碼”。
[主持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方教授]:學生能做到這些就達到教學目的了。基本情況掌握了,你提到,我知道。重要的事情,主要的脈絡,我清楚。具體的事情我也許記得也許記不住,記不住沒關系,去查。有本教材在那,還有通史,還有專史呢,這方面的書有的是,還有編年史呢。這個教材只是一個濃縮的 “多種維他命” ,具體的你要再去查書,就完了,這就達到目的了。
[主持人]:非常感謝您!給我們今天的學生和老師一些指導,然后祝您身體健康!
[方教授]:圣才教育讓我寫幾個字。一個是 “發展網絡教育事業,傳播優質教育資源”;還有一個是“發揮網絡教育優勢,傳播名師精品課程”。這大概就是圣才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吧。
方教授題圣才教育一:發展網絡教育事業 傳播優質教育資源
方教授題圣才教育二:發揮網絡教育優勢 傳播名師精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