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暖通空調)歷年真題分類解析——專業知識新書上線啦,歡迎選購!
編一本精良的真題集是我們團隊一直想做的事,2015年通過在注冊暖通QQ群內組織的“注冊暖通專業考試周討論”這一答疑活動,我們團隊收集整理了答疑活動中考友對于真題的關注點和復習過程中容易忽略的考點,并吸取考友們的一些比較好的建議,編輯完成了《注冊設備工程師暖通空調專業真題解析及總結(專業知識)、《注冊設備工程師暖通空調專業真題解析及總結(專業案例)》,小雨注冊暖通真題解析具有如下“五大亮點”:
①專業知識按知識點分類編排
雖然市面上有的真題解析將專業知識按章節進行了編寫,但分類較粗,而且沒有對歷年真題進行前后的貫通,這樣如果考生想結合往年真題去復習某一章節內容時,工作量大,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此小雨注冊暖通真題解析將每一道真題對照考試教材上的章節進行了分類整理,并標明了每道真題的考試年份及題號,如【2014-1-17】表示2014年上午第17題,同時對于重要考點和常考點也給出了前后年份的鏈接,如此考點曾出現在【2011-2-53】等。
②具有題量統計作用的目錄
在專業知識真題分冊目錄中增加了章節真題數量統計,可快速準確抓住復習的側重點。例如,知識題目錄中的數字如“30+20”、“13+9”,前一個數字指的是單選題的題目數量,后一個數字指的是多選題的數量,如“30+20”表示此部分內容單選30題,多選20題。
③詳實完備的知識總結和多思路的解答過程
以往的真題解析就題論題,缺乏相關知識點的總結。新版真題力求圖文并茂,對教材和規范相同、相類似的知識點進行前后鏈接總結,有助于考生在復習過程中能夠對同一知識點深刻掌握,也有助于在考試中快速定位。一般真題集都是采用一種解答方法,而新版的一些真題我們采用了多種思路進行解答,給出了考試技巧。
④新舊規范條文的對比
由于規范的更新,真題解析同時給出了新、老規范的出處和解析過程,對于考生對同一條文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某些題目無法用新規范解答,我們用老規范給出詳細解析,同樣也列出新規范中相應的知識點。
⑤真題解答,實時互動
為了更好的對每道真題進行討論,團隊無論在普通群還是學員群都有專門的答疑老師對大家關于真題的問題進行隨時答疑,包括專業課老師也會隨時為大家進行解惑,保證大家的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
另外大家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加入我們的注考交流QQ群:690933149和963298809進行學習討論,當然也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小雨注暖,公眾號會時常更新注考的動態,以及分享注考相關的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關注并討論。
2020年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暖通空調)歷年真題分類解析——專業知識
目錄
章節題庫
1 供暖
1.1 建筑熱工與節能(9+7)
1.1.1 圍護結構傳熱阻(2+1)
1.1.2 建筑熱工節能設計(7+6)
1.2 建筑供暖熱負荷計算(10+6)
1.2.1 圍護結構耗熱量計算(9+5)
1.2.2 冷風滲入耗熱量計算(1+1)
1.3 熱水、蒸汽供暖系統分類及計算(25+20)
1.3.1 熱媒的選擇(5+4)
1.3.2 重力循環熱水供暖系統(3+3)
1.3.3 機械循環熱水供暖系統(11+10)
1.3.4 蒸汽供暖系統(5+3)
1.3.5 電供暖(1+0)
1.4 輻射供暖、供冷(19+9)
1.4.1 地面輻射供暖(14+5)
1.4.2 燃氣紅外線輻射供暖(5+4)
1.5 熱風供暖(6+4)
1.5.1 集中送風(2+1)
1.5.2 空氣加熱器和暖風機的選擇(1+2)
1.5.3 熱空氣幕(3+1)
1.6 供暖系統的水力計算(5+4)
1.6 供暖系統的水力計算(5+4)
1.7 供暖系統設計(11+6)
1.7 供暖系統設計(11+6)
1.8 供暖設備與附件(25+12)
1.8.1 散熱器(13+2)
1.8.2 疏水閥(3+2)
1.8.3 膨脹水箱(0+2)
1.8.4 平衡閥(2+1)
1.8.5 換熱器(5+2)
1.8.6 其它附件(2+3)
1.9 供暖系統熱計量(13+7)
1.9.1 熱負荷計算(5+6)
1.9.2 室內供暖系統(3+0)
1.9.3 熱計量裝置的選擇(5+1)
1.10 小區供熱(22+21)
1.10.1 集中供熱系統的熱負荷概算(2+2)
1.10.2 集中供暖系統的熱源形式與熱媒(4+6)
1.10.3 供熱管網與熱用戶連接設計(1+2)
1.10.4 熱水供熱管網壓力工況分析(3+2)
1.10.5 熱水供熱管網水力工況與熱力工況(2+2)
1.10.6 《熱網規》(10+7)
1.11 小區供熱鍋爐房(12+13)
1.11.1 概述(1+6)
1.11.2 鍋爐房設置、系統選擇(3+2)
1.11.3 《鍋爐房設計規范》(8+5)
1.12 節能設計(9+13)
1.12 節能設計(9+13)
1.13 太陽能供暖(2+4)
1.13 太陽能供暖(2+4)
2 通風
2.1 環境標準、衛生標準與排放標準(2+3)
2.1 環境標準、衛生標準與排放標準(2+3)
2.2 全面通風(25+9)
2.2.1 全面通風設置的原則(5+5)
2.2.2 全面通風量及熱風平衡計算(13+1)
2.2.3 事故通風(7+3)
2.3 自然通風(17+13)
2.3.1 自然通風設計(4+0)
2.3.2 自然通風原理與計算(5+7)
2.3.3 自然通風設備選擇(6+5)
2.3.4 復合通風(2+1)
2.4 局部排風(14+7)
2.4 局部排風(14+7)
2.5 過濾與除塵(20+17)
2.5 過濾與除塵(20+17)
2.6 有害氣體凈化(8+6)
2.6.1 吸附法(8+5)
2.6.2 液體吸收法(0+1)
2.7 通風管道系統(6+14)
2.7 通風管道系統(6+14)
2.8 通風機(18+10)
2.8 通風機(18+10)
2.9 通風管道風壓、風速、風量測定(1+2)
2.9 通風管道風壓、風速、風量測定(1+2)
2.10 防煙、排煙(33+31)
2.10.1 防煙系統(5+7)
2.10.2 排煙系統(17+8)
2.10.3 供暖、通風(8+10)
2.10.4 城市交通隧道的排煙、通風(0+1)
2.10.5 防火、防排煙設備及部件(2+4)
2.10.6 土建(1+1)
2.11 人民防空地下室通風(7+5)
2.11 人民防空地下室通風(7+5)
2.12 汽車庫、電氣和設備用房通風(3+2)
2.12 汽車庫、電氣和設備用房通風(3+2)
2.13 施工及質量驗收規范(11+13)
2.13 施工及質量驗收規范(11+13)
2.14 其它(7+4)
2.14 其它(7+4)
3 空氣調節
3.1 空氣調節的基礎知識(18+4)
3.1.1 濕空氣性質及焓濕圖(1+0)
3.1.2 室內外空氣參數的確定(6+2)
3.1.3 空調房間圍護結構建筑熱工要求(11+2)
3.2 空調冷熱負荷和濕負荷計算(12+5)
3.2.1 空調冷(熱)、濕負荷的性質與形成機理(10+0)
3.2.2 空調負荷計算(2+4)
3.2.3 空調系統全年耗能量計算(0+1)
3.3 空調方式與分類(6+4)
3.3.1 集中冷熱源系統(4+3)
3.3.2 溫濕度獨立控制系統(2+1)
3.4 空氣處理與空調風系統(52+54)
3.4.1 空氣的處理過程(13+15)
3.4.2 空調系統的設計與選擇原則(6+11)
3.4.3 全空氣空調系統(9+9)
3.4.4 風機盤管加新風空調系統(10+12)
3.4.5 多聯機空調系統(3+3)
3.4.6 組合式空氣調節機組的性能與選擇(10+3)
3.4.7 空調機房設計(1+1)
3.5 空調房間的氣流組織(3+10)
3.5.1 送、回風口空氣流動規律(1+1)
3.5.2 送、回風口的形式及氣流組織形式(2+9)
3.6 空氣潔凈技術(27+30)
3.6.1 空氣潔凈等級(5+6)
3.6.2 空氣過濾器(5+11)
3.6.3 氣流流型和送風量、回風量(11+8)
3.6.4 室壓控制(6+5)
3.7 空調冷熱與集中空調水系統(59+45)
3.7.1 空調系統的冷熱源(8+6)
3.7.2 集中空調冷(熱)水系統(9+8)
3.7.3 空調水系統的分區與分環路(0+1)
3.7.4 冷卻水系統(7+6)
3.7.5 空調水系統的水力計算和水力工況分析(21+20)
3.7.6 水源熱泵系統(8+1)
3.7.7 空調冷熱源設備的性能與設備選擇(4+0)
3.7.8 空調水系統附件(2+3)
3.8 空調系統的監測與控制(11+13)
3.8.1 基本知識(4+1)
3.8.2 空調自動控制系統的應用(0+1)
3.8.3 空調自動控制系統的相關環節與控制設備(1+0)
3.8.4 空氣處理系統的控制與監測要求(2+3)
3.8.5 集中空調冷熱源系統的控制與監測要求(3+4)
3.8.6 集中監控與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1+4)
3.9 空調、通風系統的消聲與隔振(6+8)
3.9.1 空調系統的噪聲控制(6+6)
3.9.2 隔振(0+2)
3.10 保溫與保冷設計(6+2)
3.10.1 保溫與保冷材料的性能要求(2+0)
3.10.2 節能設計與經濟絕熱厚度(4+1)
3.10.3 保溫與保冷結構的施工要求(0+1)
3.11 空調系統的節能、調試與運行(8+10)
3.11.1 空調系統中常用的節能技術和措施(7+10)
3.11.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1+0)
4 制冷與熱泵技術
4.1 蒸汽壓縮式制冷循環(6+7)
4.1.1 逆卡諾循環(1+0)
4.1.2 蒸汽壓縮式制冷的理論循環及熱力計算(4+4)
4.1.3 雙級蒸氣壓縮式制冷循環(1+3)
4.2 制冷劑及載冷劑(23+7)
4.2.1 制冷劑的種類及其編號(2+0)
4.2.2 對制冷劑的要求(5+1)
4.2.3 CFCs及HCFCs的淘汰與替代(4+1)
4.2.4 常用制冷劑的性能(12+5)
4.3 蒸氣壓縮式制冷(熱泵)機組及其選擇計算方法(66+51)
4.3.1 蒸氣壓縮式制冷(熱泵)機組的組成和系統流程(2+1)
4.3.2 制冷壓縮機的種類及其特點(10+7)
4.3.3 制冷壓縮機及熱泵機組的主要技術性能參數(7+8)
4.3.4 制冷(熱泵)機組的種類及其特點(6+14)
4.3.5 各類冷水(熱泵)機組的主要性能參數和選擇方法(31+21)
4.3.6 各類電機驅動壓縮機的制冷(熱泵)機組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10+0)
4.4 蒸氣壓縮式制冷系統及制冷機房設計(24+14)
4.4.1 蒸氣壓縮式制冷系統的組成(2+0)
4.4.2 制冷劑管道系統的設計(13+4)
4.4.3 制冷系統的自動控制與經濟運行(6+8)
4.4.4 制冷機房設計及設備布置原則(3+2)
4.5 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17+13)
4.5.1 溴化鋰吸收式制冷的工作原理及其理論循環(6+1)
4.5.2 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的分類、特點及其主要性能參數(8+6)
4.5.3 溴化鋰吸收式冷(溫)水機組的結構特點及附加措施(1+3)
4.5.4 溴化鋰吸收式冷(溫)水機組的設計選型及機房布置(2+3)
4.6 燃氣冷熱電三聯供(6+4)
4.6.1 冷熱電聯供的系統組(2+3)
4.6.2 冷熱電聯供的設備選擇(4+1)
4.7 蓄冷技術及其應用(17+10)
4.7.1 蓄冷技術的基本原理及分類(0+2)
4.7.2 蓄冷系統的組成及設置原則(7+3)
4.7.3 蓄冷系統的設計要點(10+5)
4.8 冷庫設計的基礎知識(11+5)
4.8.1 基礎知識(2+1)
4.8.2 冷庫圍護結構的隔汽、防潮及隔(7+2)
4.8.3 冷庫圍護結構的熱工計算(2+2)
4.9 冷庫制冷系統設計及設備的選擇計算(7+10)
4.9.1 冷庫的冷負荷計算(2+1)
4.9.2 冷間冷卻設備的選擇和計算(0+2)
4.9.3 冷庫冷間冷卻設備的除霜(2+2)
4.9.4 冷庫制冷劑管道系統的設計(1+4)
4.9.5 冷庫制冷系統的自動控制和安全保護裝置(1+1)
4.9.6 裝配式冷庫(1+0)
5 燃氣、給排水、綠建
5.1 燃氣(21+10)
5.2 給排水(24+8)
5.3 綠建(11+9)
Copyright©2007–2024 www.dj998.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學習網 版權所有
全國熱線: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